幼儿园小班生活技能比赛,幼儿园中班趣味自理能力比赛

幼儿园小班生活技能比赛,幼儿园中班趣味自理能力比赛

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都包括哪些大框

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陕州区中心幼儿园于6月24日上午举行了“小比拼,大成。

实施养成教育,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幼儿园教育的应有之义。开展小班幼儿生活技能与生活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目的就是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探索幼儿园养成教育的途径、策略及可操作性的手段。制定幼儿园不同层次的养成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引导幼儿自主构建有关自身行为习惯的经验与能力,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最终目标,提高幼儿园养成教育的实效。实现幼儿园保中有教,保教并重的原则。
[关键词] 养成教育;小班幼儿;生活技能与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因为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人类的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反之,则终身受其害。”蒙特梭利也曾说过:“我看见,我会忘记;我听见,也许我会记得;让我去做,我就会理解;放开我的小手,我就学会独立。”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学前教育的价值核心――一切以儿童为主体。在《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造人力资源强国,以人为本。而学前教育正是为建造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基石。3-4岁的孩子正是人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将终生受益。因此,从小班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验的背景、目的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在幼儿来园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抱着或爷爷奶奶背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进到班里,大人们忙着给孩子脱衣服、放衣服、搬椅子等现象。在家里四个老人、两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吃鸡蛋、吃鱼、吃虾时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为孩子创设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全自动化”的环境。如此这般,父母辛苦,幼儿受害,害在何处?
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交往能力受到影响。所以说,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入手,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重知识轻习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概念界定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生活技能与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和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三、实验理论依据
1.陈鹤琴先生理论的相关内容
――“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有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
――“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陈鹤琴先生从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哲学上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原理出发,与小孩子的科学知识学习、道德习俗养成、生活习惯培养、身体健康护卫等一些具体的事例形成了互证。
2、《纲要》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四、实验假设
3-4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通过一个月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培养训练是能够提高生活技能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上能达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目标。
五、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之具有自觉独立的生活技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构建一套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规则要求的行为习惯标准和具有科学的、可操作的养成内容。
具体目标:
1、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2、研究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技能与习惯培养的途径、策略、方法,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同时注重家庭良好生活技能与习惯的培养,共同做好幼儿生活技能与习惯的培养工作。
六、实验内容
本实验着重于针对我园3-4周岁在园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和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小班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要求为准则,同时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幼儿生活技能和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测查题。测查题共分盥洗、进餐、就寝、起床、如厕五大方面,制定细则,按细则的难易程度分别设三个不等的分数,共100分。我们以此测查题为指标,利用幼儿在园的各个环节,通过游戏活动、主题探究活动即“洗洗小手,关爱健康”、“喜洋洋――我有好习惯”、“我文明,我快乐”等。在活动中老师的示范、讲解、幼儿的游戏练习和环境的分解图标的布置,并将本实验深入到家庭中,使家长在过程中掌握一定方法,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月后测查幼儿是否达标。
七、实验方法
问卷调查法、测评法、观察法、跟踪记录。
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发展水平。
观察法:在实验中,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积累幼儿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方式。
测评法:运用测验对幼儿的发展与教育进行数量化的测定,然后将测定的数据与一定的标准加以比较,从而确定幼儿的发展水平。
跟踪记录法:教师、家长对幼儿每日在园在家的活动中的生活习惯进行详细的记录,即每日《幼儿生活记录卡》,从而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共同配合协作,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和统一。
具体方法:
1、实验对象:用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幼儿园随机编的两个小班除去小于3岁,大于4岁及出勤不稳定的幼儿,剩余3-4岁出勤稳定的幼儿共46名,按班级分成实验组,控制组,其中两组男16名,女17名。
两组教师的工作年限、职称相同,都是小学高级,教龄16年。教学经验、教学水平相当。两组家长的文化程度分别为:
控制组:高中――中专, 大专, 大学――硕士
15.6% 43.7% 40.7%

实验组: 13.2% 38.4% 48.4%
2、实验的时间:前测时间2011年10月15日――10月19日,实验进行时间为10月20日――11月20日,后测时间11月23日――11月26日,12月5日――12月25日为整理数据。数据分析时间。
3、实验步骤:
(1)召开家长会告知实验方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最原始的在家生活习惯,独立技能和家长对此问题的认识。同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2)在一周内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以测查题为依据进行前测,算出平均数,标准差及其检查值。以便了解两组幼儿原有的基本水平。
(3)实验组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目标,以测查题为内容,对幼儿提出生活习惯及生活技能的要求。通过幼儿园和家庭两条途径进行了以下的实验工作。
A、家长工作
幼儿的生活环境不外乎家庭和幼儿园,为了让家长明确从小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今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便取得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配合我们强化巩固幼儿的良好生活和生活技能,。我们召开了实验组幼儿家长会,做到家园统一教育,制定“亲师约定”向家长提出了“爱孩子,以身作则,用简单、正面、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不打骂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作,重视孩子的心里感受与体验”等具体要求,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填写《幼儿在家生活习惯记录卡》要求家长每日送孩子入园需如实填写幼儿前日晚在家生活情况。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各项实验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升,从而确保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
B、幼儿园
①、教育法:教育家陈鹤琴说:“儿童对故事是心诚喜悦的接受,而且能很自然的流露真实的情感”。针对这一心理和实验目的,我们选择了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幼儿实施教育。例如选择了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确定了主题要求,再通过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你别说我小》等。加深幼儿对主题要求的理解及认识,激发幼儿的自我意识,产生自我服务的意愿。从而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自我要求的目标并能主动,正确地完成“盥洗、进餐、就寝、起床、如厕”等生活活动。此外针对具体要求又选择了相应的教育内容。如“盥洗”一项选择了故事《大家爱清洁》、《猪小弟》、歌曲《洗手》等,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饭前便后按正确的方法进行盥洗。
通过教育方法的实施,使幼儿对如何“盥洗”、“进餐”、“就寝”、“起床”、“如厕”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使幼儿在这方面形成良好习惯及技能,还需采用游戏、儿歌、律动、歌表演等,加强练习巩固。
②、练习法:我们采用这一方法是针对实验中的难点,即“就寝、起床”而定的。由于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育不完全,穿衣服、解纽扣、系鞋带等技能难于掌握,而且动作不够协调灵活,对于空间知觉水平低的幼儿来讲难度就更大了。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就寝、起床”中技能及正确顺序的练习,我们设置了大量的游戏活动。如通过《娃娃家》游戏,让幼儿分别扮演妈妈、爸爸,为娃娃穿脱衣服,解扣纽扣、叠衣裤等技能训练。在《娃娃家》做饭游戏中、进餐活动中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游戏后幼儿情绪较激动,这时特别强调幼儿有序的和按照正确洗手的分解图洗手,并要求不拥挤,不打闹,不玩水,学会等待。通过这些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学习技能的兴趣,而且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此顺利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③、在实验中,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利用区域活动的生活区游戏,教幼儿在餐厅掌握正确端碗、吃饭的方法。例如:《吃饭》――“排队端饭不乱挤,双手端碗不撒饭。不慌不忙回座位,放下饭碗再拉凳,轻轻坐下把饭吃。左手扶好碗,右手拿好勺,细嚼慢咽吃得香。餐后放碗有顺序,别忘饭后要擦嘴。一步一步要记牢,你我都是好宝宝”。孩子们一边做,一边念儿歌。《我来看》让小班幼儿观察大班哥哥姐姐是怎样端饭、拿勺、餐后放碗放勺、擦嘴等,中午还请他们来和弟弟妹妹一起吃饭,这种以大带小,一对一的培养对小班幼儿是很奏效的。另外,在班里开展一些有趣的生活能力竞赛活动,并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孩子,一张小小的贴画,一颗甜甜的豆豆糖等,让孩子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习得生活技能。
④、创设有效的生活环境,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
⑤、控制组按常规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
⑥、一个月后进行后测,并算出两组实验后的平均数,标准差及检验值,了解两组幼儿实验后的水平。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
1、从控制组和实验组前后测的数据在各项目差异的分配是不均等的。如“进餐”一项所测时实验组比控制组多17分,所测时实验组比控制组多48分,这表明“进餐”这个项目,实验组在实验前占优势,而实验后这种优势更为明显。另外三项“盥洗”、“就寝”、“如厕”在所测时实验组与控制组差异不大,但实验组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后,成绩提高幅度大,两项测查数据都高于控制组,尤其是“就寝”一项通过率由以前的64.3%上升为97.18%,为五项之首。另外,“起床”一项,虽然实验组前后测数据略低于控制组,但就实验组本身来讲,所测通过率只有77.47%,而后测通过率上升为97.25%,提高了19.78%,进步极为明显。
2、从实验前测的数据看,控制组的平均数比实验组高5.30分,标准差却比实验组低2.88分。这充分说明控制之忧而的生活习惯及技术水平较为均衡,幼儿间的差距较小,而实验组幼儿的生活习惯及技能水平离散度大,不均衡,幼儿间的差距大。但从其检验值看,P>0.05,T=0.17<T(24,0.05)=2.06,说明实验前两组幼儿虽有差别,但差异不显。因此,实验前两组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差异不大。
3、从实验后测的数据看,实验组的平均数高与控制组,其差为11.61分,说明实验组幼儿的水平明显提高,标准也明显低于控制组为3.43多,可以说实验组幼儿的生活习惯及技能水平较为均衡,幼儿间差距缩小从其检验值来看,P>0.01, T=-0.317<T(24,0.017)=2.797,说明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验证了实验假设,证明了假设成立。
4、从实验组前后测的数据看,差异很大。实验后,实验组的平均数高出实验前的平均数达24.67分,标准差也明显低于实验前的8.25分,从检验值来看,P<0.01,T=-8.24<T(12,0.01)= 3.05 ,说明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有显著差异,证明假设成立。
5、从这一段实验来看,实验组经过一个月的实验教育后,经测查,两个项目的成绩都比前测是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以“盥洗”、“就寝”提高的幅度最大。“进餐”、“起床”、“如厕”这三项相对控制组来说,提高的幅度也比较大,这说明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进步大得多,表明实验取得明显的效应。
6、从实验结果来看,控制组的后测数据比前测时好,这表明幼儿的生活技能和生活习惯在常规教育下也有所提高,但提高的比率不大,对于难度较大的“就寝”、“起床”项目,由于没有重点培养,所以前后测成绩变化不大。
九、实验的启示与建议
从结果分析来看,通过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努力,一致教育,对小班幼儿进行生活技能及习惯的训练是成绩显著的,可是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成为动力定势,使其终生受益。我们认为:
1、提高家长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技能与生活习惯的关键。
为了取得家长的配合,我们抓住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心理让家长从理论上了解幼儿园工作的性质及开展各项活动的目的,特别是结合本实验要求让家长不仅重视孩子智力、营养,更应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家长明白儿童的智慧表现在他们的手上,训练孩子的双手活动的技巧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培养勤劳的优良品质,而且还能发展大脑相应部位的智慧细胞。
2、家长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爱模仿的特点。因此父母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家长每日如实填写《幼儿生活记录卡》,并在家中自觉留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及行为,做到言行一致,及时监督,帮助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另外,孩子的自尊心极强,希望父母在老师前多打几个“√”,这样能有效地促使孩子按老师的要求正确完成生活活动内容,纠正以前的不良习惯。幼儿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总是抱着极大的热情,他们把劳动当做游戏互相帮助,相互模仿,不断克服困难,既锻炼了勇气,又增添了自信心,改变了软弱无能的状态,为他们个性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实验组的宇阳和张佩东小朋友,实验组前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在家一切事情都有父母包办代替,所以前测的成绩只有70分和60分。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成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他们不但自己穿衣服,还能帮助别人系纽扣,还会监督他人。表现出不依赖成人的独立性、主动性,体现着相信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的愉快情感,所以后测时他们的成绩提高幅度很大,分别是100分、97分。
3、幼儿园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及生活技能的最佳场所。
教师是测试幼儿园里各种教育内容的执行者,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具备爱心、耐心、细心,对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机智教育,坚持保教并重,做到互补互助。将生活活动游戏化,因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一日生活中,通过“演示、示范”、“学一学,做一做,比一比”等激发幼儿学习生活技能的兴趣及相互竞争的意识。从而形成幼儿生活技能及生活习惯系统化、规范化。
4、良好的激励性环境,不仅能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积极性,还培养了自我服务的意识。在实验中,将实验班最显眼的位置以小班生活守则为核心,用有趣的卡通连环图演示,结合“我有好习惯”的游戏活动,由孩子们相互监督,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记录评价(贴笑脸图和竖大拇指的图),并将做的正确的幼儿行为动作照片替换卡通图片,吸引每个孩子都愿当“我有好习惯的明星宝贝”,选好自己要和那一张卡通图片去交换。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练习的兴趣,达到了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5、幼儿是可塑的,银川一幼小班试图进行的生活技能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可行的。能够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目标,活动内容的制定使幼儿可以接受的,教育方法使用当的,环境和成人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总之,学前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为孩子走向成功人生奠定基础。通过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使孩子潜在的创造力、进取性、独立性、内在纪律以及自信心发展到尽可能最大的限度,这也正是学前教育提出保教并重的重要焦点所在。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夯实人生的第一步,也是广大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期望。事实证明,良好习惯的养成,能使孩子受益终身,所以这就成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课"。
望采纳

为全面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教育理念,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展现爱生活、爱劳动。

幼儿园保育员技能大赛有哪些内容

为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加强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12月18日,我们幼儿园举行了一次自理能力的比赛活动,幼儿园通过开展这样的比赛活动来提高幼儿自我服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泓澈新闻-专注国内国际实时新闻 » 幼儿园小班生活技能比赛,幼儿园中班趣味自理能力比赛

相关推荐